社会质量与社会包容
第一节 社会包容的理论内涵及其与社会质量理论框架的关系
一 对社会包容理论内涵的理解
在社会质量理论中,社会包容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当前,学界对社会包容的研究还较少。与之相比较,对社会排斥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应用还是比较成熟的。在1974年,法国学者勒内·勒努瓦(RenéLe-noir)首先提出了“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的概念(包晓霞,2011)。研究表明,社会排斥的形成,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在微观层面,当某个社会非主流群体在社会中逐渐被剥夺话语权,在社会权力分配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时,这个群体在社会整体中就面临某种标签化,从而在逐渐被边缘化的过程中,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就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在宏观层面,一旦某个社会群体缺乏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的话语权,这种形成的社会边缘化地位就会通过社会的正式制度和规范所固化,从而进一步造成其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政治参与中的权能、社会活动中的空间方面受到全面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该群体的经济贫困、政治压迫、社会孤立。正是这种微观层面的排斥和社会正式制度规范的固化,才导致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缺乏包容性,从而使一些群体与社会形成制度和规范的隔离和排斥。
同时,需要厘清的是,社会排斥的对象并不一定是“社会底层”或“下层阶级”。就现代社会而言,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会有社会分层现象的出现。在社会机会平等的前提下,社会下层具有向上发展的可能性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