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鸿沟到红利差异——互联网资本的秘密
一 对两个现象的理论追问
在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到30年,如果从提供大众接入算起,则刚满20年。然而,它正在成为大多数人工作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镇,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互联网;在农村,人们甚至早就在倡导“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回家淘宝”[1]。中国的这一变化正是一个崭新时代的部分场景,互联网技术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和深远的。
本文的讨论基于对以下两个现象的关注,试图从两个现象及其关联的事实中探讨影响人们从互联网技术应用中受益的一个机制——互联网资本(capital of connectivity)及其发挥效用的条件。
第一个现象是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的发展。2004年,DiMaggio等(2004)在回顾数字鸿沟的文献之后提出:在不平等意义上,数字鸿沟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因接入(access)机会差异导致的数字鸿沟;第二阶段是因对互联网使用的差异(differences in usage)而产生的数字不平等(digital inequality)。他们指出:“(现阶段)具有更高社会声望的用户更倾向于把互联网用于自我拓展、参与社区事务或政治事务。”更早的时候,DiMaggio和Hargittai(2001)就观察到,美国2000年综合社会调查(GSS)数据显示,受教育程度高、收入高、在认知测试中得高分的互联网用户更倾向于用互联网“积累资本”,而不是用于娱乐。Bonfadelli(2002)对1997~2000年瑞士互联网用户的研究也表明,不同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影响了人们使用互联网获取内容的差别,受教育程度高和收入高的使用者一般将互联网用于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