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城市化的发展规律
所属图书: 产城融合发展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产城融合综合改革提出的动因及背景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城镇化规模之大可谓亘古未有,不仅对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而且会广泛地影响世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也曾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的两大课题”[1],他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能够产生最重要的经济效应。

一 城市社会:产城融合综合改革提出的历史方位

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富活力的经济社会活动,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走向文明富强的重要标志。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之时,中央就面临管理城市的重任。1949年3月,西柏坡举行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经过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2]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徘徊中波动式的缓慢发展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和政治孤立的严峻背景下,出于国防安全方面考虑,中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3]。在重工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被定位为生产中心而非消费中心,导致城市市场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功能失灵[4]。为缓解重工业发展战略下城市就业压力,维持社会稳定,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颁布了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犹如一道人为修建的闸门,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割开来,禁止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