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浙江乌镇和安徽六安等案例的分析研究
2016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本文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通知》亦对特色小镇发展原则做出规范,即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依据特色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坚持突出特色。《通知》中所指的特色产业为何?如何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如何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将通过分析乌镇及六安案例从中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一 特色产业在产业经济实践与理论中的地位
(一)特色产业在实践中得到重视
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是特色产业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我国产业结构地区分类如表1所示。
表1 产业结构地区分类 | ||||
---|---|---|---|---|
地区类别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东北 |
省份 | 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 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 辽宁、吉林、黑龙江 |
1993年三次产业产值构成(%) | 15.84∶50.33∶33.83 | 26.22∶42.49∶31.29 | 26.76∶40.28∶32.95 | 15.66∶51.94∶32.40 |
2014年三次产业产值构成(%) | 5.75∶45.44∶48.80 | 11.07∶49.59∶39.34 | 11.90∶47.39∶40.71 | 11.17∶47.36∶41.47 |
表1 产业结构地区分类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不甚平衡,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下降较为明显,东北地区下降较为缓慢;中部及西部地区第二产业产值上升明显,而东部及东北地区则呈现下降趋势;从1993~2014年三次产业产值构成可见,所有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均有所提高,其中东部地区提高较为明显。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要结合各区域的结构特征进行,而特色产业即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托和契机。
(二)特色产业在理论研究中有一定地位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