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2017年第1期(总第3期)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长江经济带内城市间联系强度与特征研究

一 研究背景和文献回顾

目前,长江经济带是国家空间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撑起我国经济发展的脊梁(陆大道,1986;1987)。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目的。一方面,整合东中西三大地带,发挥东部先进地区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从而激发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使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陆大道,2014;曾刚和王丰龙,2016)。另一方面,借鉴国际先行地区的做法,通过加强经济带内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化长江沿线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提高长江经济带整体的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促进经济要素流动、加强城市间分工联系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先行区域的主流做法。如英格兰东南部地区、法国巴黎都市区、荷兰兰斯塔德地区、德国莱茵鲁尔区等都把“多中心”和“网络联系”作为空间规划的重要方向(马学广和李贵才,2011);德国凭借高度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城市体系形成合作型全球城市,在竞争效率和拥堵成本等方面优于英美等拥有顶级的城市体系(孙斌栋等,2008)。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即希望通过促进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形成区域整体的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

为了推动实现上述两大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目的,很多学者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内联动发展和分工协作的现状和问题(邹辉与段学军,2015)。其中,对于长江经济带内区域间联动发展主要从功能联系和制度建设的角度进行分析。城市间联系是目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如曾刚等分别从交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