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民心理视角下公共危机信息传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一 引言
随着现代化、科技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社会问题和矛盾也越来越多,公共危机事件日益频发,给社会造成了很大冲击,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日益普及的互联网传播,尤其移动互联网传播,使得公共危机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加剧了公共危机对社会的影响。据CNNIC第39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10亿。[1]得益于网络传播的自由、便捷、快速、互动等特点,网民和政府、媒体一起成为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三大参与主体。网民在网络平台发布、转发、评论各类公共危机信息,是对政府和媒体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有效补充。然而,网络传播的匿名性、情绪化等特征,又使得网民可能参与到虚假不实、商业炒作的公共危机信息传播之中,并对客观真实的公共危机信息传播造成极大干扰,容易引发公共危机升级,加大公共危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可见,深入了解网民公共危机信息传播行为的规律和影响机制,有效引导网民的公共危机信息传播行为,成为互联网时代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围绕网民的公共危机信息传播行为策略[2]、决策过程[3]、影响因素[4]等核心议题,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为公共危机传播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近年来,有学者从心理学视角出发,认为行为是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分析了网民认知[5]、情感[6]和动机[7]等心理活动与公共危机信息传播行为的关系,为网民公共危机信息传播行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