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黄淮海区2011~2015年作物生长高峰期长势实时对比(与前一年相比)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2010~2015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生产形势

9.1 东北区粮食生产形势

9.1.1 2015年东北区粮食生产形势

2015年全年,中国东北地区光合有效辐射、温度、耕地种植比例与过去14年平均水平持平,而作物生长季(4~10月)降水量明显偏低,导致作物生长季潜在生物量偏低(见表1)。

表1 2015年东北地区农业气象指标
时段 降水距平(%) 温度距平(℃) 光合有效辐射距平(%) 潜在生物量距平(%) 耕地种植比例距平(%) 最佳植被状况指数
1~4月 -2 1.6 -1 21 / 0.64
4~7月 -25 -0.1 2 -17 -1 0.91
7~10月 -24 -0.1 1 -22 -1 0.83
10~1月* 59 0.8 -3 9 2 0.76
*为2015年10月~2016年1月,本部分图表主要为2015年数据,其他年份数据为参照数据或不同地区的连续监测数据。下同。

表1 2015年东北地区农业气象指标

图1 东北区作物生长过程线

2015年4月中旬之前,东北区没有作物生长。1~4月,该区降水处于正常水平,降水量与过去14年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见图1)。因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的冬季降水补充,土壤墒情并未影响春播作物的播种。而4~7月,该区降水量比过去14年平均水平偏低25%,7~10月降水量偏低24%,严重异常的降水导致作物生长季受严重干旱影响,潜在生物量显著低于平均水平(-17%、-22%)。该区总体作物长势在作物生长期(4~10月)略差于近5年平均水平。

图2 2014年10月~2015年4月东北区NDVI距平聚类空间分布(a)及相应的类别过程线(b)

图3 2015年1~7月东北区NDVI距平聚类空间分布(a)及相应的类别过程线(b)

值得注意的是,受严重干旱的影响,辽宁中部和吉林西部地区(见图2)4月之后作物长势低于近5年平均水平,NDVI明显偏低,表明该地区春播作物受旱情影响,长势较差。而8月的监测结果显示,受益于6、7月充沛的降水,春季受旱地区作物长势恢复正常水平。NDVI空间聚类及过程线(见图3)显示,受旱严重的地区如辽宁中部、吉林西部在作物生长成熟期由于降水量逐渐增加,旱情得到缓解,并且基本达到近5年平均水平。

2015年作物收割后冬季充沛的降水,保证了土壤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