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2011~2015年各省(区、市)居民消费状况综合评价  |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中国经济福祉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及与之适应的经济政策框架,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则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经济稳步增长、经济结构动态调整的大背景下,建构科学有效的居民经济福祉指标体系以测量我国居民现阶段的经济福祉意义重大。本报告对“十二五”规划期间(2011~2015年)中国省级层面经济福祉的走势进行了评价,分析影响我国居民经济福祉的因素。

一 中国经济福祉指标体系的调整

(一)中国经济福祉指标体系构建的核心理念

经济福祉指标作为居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中最原始的构成部分,总体来说其研究较为成熟。国外有关经济福祉指标的建构主要包括收入类、消费类、就业类等。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卡克皮尔(Kacapyr)教授建立的“福祉指数”基本由经济福祉指标组成,如消费者态度、收入与就业机会、社会和物质环境、生产力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11年推出了生活质量指数YBLI,主要从居民的住房、收入、工作、社区、教育、环境、政府管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安全、工作生活平衡度11个方面,进行综合生活质量水平评估和比较;其中,涉及调整后的住户可支配净收入、就业率、长期失业率等经济指标。[1]相比国外而言,国内关于居民经济福祉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且偏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