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福祉报告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发展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摆在国家建设的重要地位。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纲要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增进我国居民的文化福祉起到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与此同时,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报告将对2011~2015年我国文化福祉做出评价,分析影响我国文化福祉的因素,并就增进国民文化福祉、促进文化平衡充分发展进行对策性思考。
一 中国文化福祉指标体系的调整
(一)中国文化福祉指标体系相关指标的调整
参照《中国幸福指数报告(2006~2010)》,通过专家评价和相关分析,本报告继续将文化福祉指标体系确定为两个方面的评价因素:一个评价因素包括指标初、中、高等教育生师比,成人识字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文教娱乐消费占总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这些指标与居民文化生活中促进人类生产发展的精神能力有关,我们将其命名为“教育水平”;另一个评价因素包括指标人均文化事业费,万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数,万人拥有图书、报纸、期刊的数目,这些指标反映的是居民文化生活中大众高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和获取途径的通达度,将其命名为“文化休闲资源”。其中,“文化休闲资源”与2006~2010年的评价指标相比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