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NGO的行动:基础性公益的展现
我们使用基础公益的概念用以展示这样一种现象:几乎所有的公益组织甚至普通公民的共同目标,是人们的慈善追求,不因为价值信仰、知识视野的差异而改变。汶川抗震救灾恰恰提供了这么一个供人们奉献基础公益的场所。
基础公益最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于它能够使得平日里意见不一的组织、使命有异的组织,目标一致起来。
因而可以预期,不同组织的普遍行动,可以预期一种与平时一致而又有所差异的行动。这些组织可以利用平时的特长,却未必做着与平时一致的事情。
使用“基础公益”这一概念不是在表彰NGO的业绩,而是在将事实客观化,从而为后面的许多理论展现、政策分析、事件记录提供依据。
一 案例中所展示出来的基础公益的特征
案例1 一个救灾志愿者的行动
访谈对象:汤××
性别:女
学校:(当时为)广东药学院大三学生
以下以第一人称叙述
当时看到新闻,觉得实在是太惨痛了。即使不听新闻解说只看图片也会哭。觉得那些需要救援的生命就在召唤我。……我觉得我身边的很多人也有想去的想法吧,只是我冲动了一些。别人没有我冲动,可能顾虑比较多,会想到去那边的吃、住、安全啊等等,我是只要想去,就把什么细节都忽略了。我觉得我的行动和我的年龄都不相符。
我同学的同学在四川,我是和她联系后过去的。在灾区一共呆了25天,所做的事情是在医院看护病人,给病人按摩。在那里前前后后一共照顾了几个病人。
一段故事:一岁半的苏XX,是没有意识的植物人,她爸爸照顾她。我过去的时候,她爸爸就在说,我们XX啊,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