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中公益行动的实证分析——以NGO为主线
一 问题的提出
巨大的自然灾害总能激发起人类最普遍的、对脆弱生命悲悯的情怀。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之后,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参与抗震救灾,企业界、文艺界积极捐款筹物,普通民众个体也出现了空前的捐赠和志愿行动热潮。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社会组织在行动。政府对于社会行动的容纳和社会参与的规模、类型与深入程度均为历史罕见。围绕着这些NGO的举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这些组织的突出表现足以使2008年成为中国NGO的元年,进而为它们在中国发展进程中谋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NGO在这次巨大的灾难面前表现不尽如人意,无论在专业化救助、筹款还是公信力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不论是否赞成上述两种观点,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次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提供了检视NGO的历史时刻。因此,需要对此加以记录、分析、研究来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来为灾后重建乃至以后自然灾害中参与其中的NGO提供借鉴。
目前许多研究团队活跃在灾后救助、研讨培训、灾后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媒体影响力、环境与动植物保护等诸多领域,但就目前NGO这一主题的研究来说,大多停留在个案描述、媒体报道、个人博客等层面,对NGO公益行动大规模、全方位的定量分析尚未见到。本研究试图从此一方面切入来填补空白。
二 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
本文把研究设计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资金输出端、中间组织和资金流入端。两端关注的是相关人群(即未因地震而造成直接利益损失者)和受益人群(即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