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临时志愿团队K388案例研究
K388是一辆从沈阳北开往成都的列车,5月19日,5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在此集结,志愿者提议以车次为号,就地结成一支志愿者队伍K388。从K388核心队员刘宝宗5月14日进入北川到8月5日主力突击队退出四川灾区,这支临时集结的志愿组织服务了80天。在这80天中,志愿者由个体结成团队,继而开展第一次、第二次……救援行动,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其形成的原始形态、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和调整以及与外界的互动,这一系列行为构成了一种临时志愿团队救灾模式。
一 背景
5月12日14时38分,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数以万计的人被困灾区,此后从全国各地向四川涌入了大量志愿者,他们中有的是各大民间组织派出的志愿者,有的是个人志愿者。搜狐志愿者信息平台上截止到8月30日记录的派出志愿者人数达到157万人次,这还不包括那些从来没有在网上登记过的志愿者。在灾区,志愿者的情况是错综复杂的,大量的个人志愿者是如何被组织起来参与灾区救援的呢?他们有的通过加入已经形成的组织或志愿团队,有的则是自己组建新的志愿团队,还有的采取个人行动的方式。本文所分析的刘宝宗和K388的案例就是一个志愿者由个人行动到组建团队的案例。
伦敦布莱克西斯耶稣升天教堂的墙上有一句话,“结伴就是生命,没有结伴就等同于死亡。地狱里就没有结伴搭伙的人,人人都是形单影只”。这句箴言用来形容汶川地震志愿者灾区救援这一事件是最直接恰当的。没有志愿者个人,意味着许多搜救队到达不了的山区盲点地带的灾民不可能被发现和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