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7)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金融风险传递与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作为专业术语首次出现是在1979年6月库克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前身)的一次会议中。这次会议提出:“我们所关注的微观经济问题中的微观审慎问题,一旦开始融入宏观经济问题时,就应该被称为宏观审慎问题。我们对宏观审慎问题保持合理关注,并把这些问题与我们关注范围内的宏观经济问题联系起来。”但是这一概念真正得到重视还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央银行仅凭货币政策就能显著提升经济的稳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们发现信贷周期振幅较大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不仅较大而且持续较长,这说明信贷周期和经济的稳定之间有较强的经验性联系,人们开始质疑,货币政策是否足以控制信贷周期?从理论上讲,货币政策是可以控制信贷周期的。但是在真实世界中,信贷周期与经济周期不仅持续时间不同而且也不同步,这让货币政策难以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丁伯根法则,两种周期和两个目标需要两种政策工具,这第二种政策工具就是宏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对信贷周期进行逆周期调控,抑制信贷膨胀,缓解经济波动,弥补货币政策在稳定经济方面的不足。虽然宏观审慎监管是对货币政策的补充,但是这两种政策工具不是完全独立的,比如,拨备覆盖率的波动会改变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进而影响利率,引起货币政策的调整。因此,产业界和学术界展开了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之间关系的研究。

国外学者分析宏观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