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普创作能力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科学普及被党和国家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科普创作作为科学普及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迎来了发展的好机遇。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科普佳作涌现,为当时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的人民大众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1978年,中国科普创作协会成立,确立了科普创作的专业领域地位,并为其奠定了发展的新基础。时至今日,随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被提到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人才基础工程的重要地位,科普创作作为科学普及工作的源头和基础,更是被赋予重要的时代使命,加强和繁荣科普创作、提升国家的科普创作能力日益成为科普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此背景下,探讨我国的科普创作能力,构建其评估指标并分析其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 国家科普创作能力
(一)科普创作的内涵与外延
“科普创作”一词的使用很广泛,它常见于科普创作者、科普研究者的学术探讨,也见于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的政策文件。总体上,当前的科普创作界、科普界乃至科技界对科普创作的内涵和外延有着基本的共识,但也不排除一定程度上的概念混淆和不当使用。
1.科普创作业界内的理解和使用
回溯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科普创作业界内部的学术探讨、观点与争鸣,可以发现,“科普创作”的内涵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渐进过程,其外延也逐渐丰富起来。
1979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立前后,出现了对科普创作的密集探讨。尤其是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科普作家、科学家等对科普创作热情寄语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