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研究(2004~2015)
一 引言
科普基础设施是一个中国特有的词语,一般是指由政府主导提供,旨在保障全体公民参与科普活动、提高科学素质基本需求,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基础性物质工程设施[1]。科普基础设施是具有较强公共属性的基础性设施,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重要载体,是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重要平台[2],是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公众通过利用各类科普基础设施,可以了解科学技术知识,学习科学方法,树立科学观念,崇尚科学精神,提升自身科学素质,提高应用科学技术处理实际问题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3]。
一般认为,科普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科普场馆(科技馆、科技类博物馆等)、公共科普场所(城市社区科普活动室、农村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中小学科技馆/站等)、移动式科普设施(流动科技馆、科普宣传专用车辆、移动科普终端设备等)以及其他具备科普展示教育功能的场所等类型[4]。科普基础设施应当由展示设施、展示内容、教育活动、运行管理等要素组成。
科普网站、大众传媒科普栏目、数字科技馆等科普信息资源平台属于科普内容建设范畴,应当作为传媒传播看待;作为鼓励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手段以及达到一定科普功能的科普基础设施的统称,目前认定的科普教育基地包含了大量的科技馆、科技类博物馆等科普场馆,并非是特定类型的科普基础设施。因此上述两类科普设施不应被纳入科普基础设施[5]。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