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惠民成为工伤工友在尚稽镇的“家”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我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农村公益组织的多重困境

翻看惠民五年来的工伤探访记录,在王发明写的一篇探访记录上有这样一段话:“我不知道我还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所做的这些真的能够改变他们什么?他们的贫穷还在,他们的痛苦还在,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或许我们只是同类的人抱在一起取暖而已。”看到这段话,我内心翻腾:王发明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形下写下这样一段让人心痛的话。我问他:“你写的这个是什么意思?”他看了看,笑着说:“那是之前写的,呵呵,没什么。”

王发明是一个非常倔强和执着的人,他认定的事,无论多么困难,多么不被人看好,他都不会轻易放弃。惠民成立的这五年时间里,经历了多少打击,遭遇过怎样的困境,或许王发明写下的这段话能够告诉我们一些。

不被认可的文化困境

在传统的农村文化环境里,民间公益组织NGO是一个陌生的词,人们根本不知道惠民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多数情况下把惠民当成一个到处招摇撞骗的传销组织。

在惠民成立初期,王发明与任姐租用一个简易摩托车翻山越岭,四处搜寻、探访返乡工伤者,乡村道路的破败不堪常常让他们的车坏在半路,很多时候他们都依靠步行。而且艰辛的付出往往得不到回报,他们不是被拒之门外,就是被人冷眼相对,任姐作为一个女性更是尝尽了农村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任姐跟我这样说过:“你不知道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有多难,我就在想,为什么在这里做公益这么难呢?”为什么会这么难呢?难就难在这里没有一个认可NGO的文化土壤,人们不相信世界上还真有做好事不求回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