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与财富分配
一 从平均主义到分配差距过大:文献回顾
我国从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事业,可以说一开始就是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入手的。改革初期,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最大问题是平均主义的倾向。直到改革前夕或改革之初,中国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一直都非常小,城乡收入的基尼系数非常低,分别为0.16和0.21(张东生主编,2007)。这种平均主义分配倾向的后果是长期的经济增长迟缓和经济效率低下。1966~1978年,中国政府公布的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为5.8%,世界银行估计为5.2%,国外研究机构甚至估计仅为1.3%(Milanovic,2005)。因此,打破平均主义,通过差异化的收入分配在全社会形成有效的激励,从而提高经济效率,推动经济增长,成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此说过很重的话,强调指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平均主义思想是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的一个严重障碍,平均主义的泛滥必然破坏社会生产力”;并且提出,“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是整个社会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1987年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要求收入分配“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同时也指出,“分配中的主要倾向,仍然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主张,1994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则正式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和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都重申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十六大报告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