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城镇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趋势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北靠泉州,西邻南安,东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隔海相望。海岸线长而曲折,自北而南有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澳和安海湾,有利于发展海上交通运输业和对外贸易,是著名的侨乡。因地处低纬度,属南亚热带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生产期长,农作物一年可三熟;不过占全县土地面积一半以上的土地肥力不够,成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制约因素。主要矿产有石英砂,花岗石和高岭土,储量较大,质地优良。但总的看来,资源优势不如位置优势明显。晋江三面临海,有长期对外贸易的历史,加以华侨众多,侨资充足,这些条件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晋江城镇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一 晋江城镇形成的历史轮廓
晋江开发的历史较早。晋代时,中原人士因避战乱纷纷南来,并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自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从南安析出置县,至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在这期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许多乡镇也形成并发展起来。今天仍有些地名,反映了这个历史进程。例如:以“埭”为名的,是人们开垦耕地或围海造田后形成的村庄。据记载,五代时围垦陈埭,以后宋垦曾埭、元垦内埭、明垦苏埭。而在交通沿线,因商旅往来,货物集散,又形成一些以“店”、“市”为名的聚居点。从金井至泉州途中,有新店、塘市;从安海至泉州沿线,也有社店、五店市、池店。这些地方都是当时集市贸易的场所,或是适应商旅驻足歇息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村镇。由于纺织业、制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