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转变的理论与实践
迄今为止,人口转变理论被公认为比较成熟的理论。然而它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和发展的——须要不断地总结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动的新鲜经验,特别是“后人口转变”的新鲜经验,做出新的阐发。
传统人口转变理论
1.产生和形成过程
18世纪中叶发生产业革命,科技进步不断给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劳动生产率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工农业产品产量迅速增加,导致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创出新高,人口神话般地增长起来。进入19世纪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法国率先打破人口高增长的局面。1801~1810年法国人口出生率为32.0‰、死亡率为27.8‰、增长率为4.2‰;到1891~1900年出生率下降到22.1‰、死亡率下降到21.4‰、增长率下降到0.7‰,进入很低的增长状态。[1]英、德等西欧一些国家紧随其后,虽然出生率、增长率没有达到法国那样低的程度,但是均出现明显下降,人口转变波及西欧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法国社会人口学家杜蒙特(A.Dumont)注意到这种情况,企图用“社会毛细管说”解释。他认为,人的生育行为与向上发展欲望成反比,类似毛细管虹吸现象:向上发展力量越强,生育欲望下降越明显,人口增长率下降越是不可避免。以马歇尔(A.Marshall)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侧重于微观经济行为分析,引进边际效用理论,对人口转变研究做出另辟蹊径的解读。不过他们的研究还是初步的,没有对人口转变的成因、表象和特征做出深入一步的探讨。能够做出进一步探讨的,当属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