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理论与方法(第二版)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中国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关系

一 引言

贫困(Poverty)在英文中通常被定义为满足个体或家庭基本需要(Basic needs)的福祉被剥夺的现象[1]。那么,测量贫困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对满足一定基本需要(贫困线)的收入或消费的测度。基本需要包括食物和非食物两部分[2]。为满足充足的营养而获得一定量的食物需要,通常按照每人每天摄入2100卡路里热量计算,并按照市场价格折算为食物贫困线;另一部分是衣着、住房等非食物基本需要。一般认为穷人的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这样根据食物贫困线和恩格尔系数60%就可估算出非食物贫困线,把食物和非食物贫困线合计就得到用货币表示的收入贫困线[3]

贫困或者说福祉不足,既包括货币方面也包括非货币方面。森认为,贫困是一种基本能力被剥夺的现象,而不仅仅是满足基本需要的收入不足[4]。收入贫困线很好地捕获了贫困的货币方面,但不能准确反映贫困的非货币方面。毫无疑问,通常情况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货币和非货币福祉都会有所改善。但也不可否认,福祉的非货币方面往往存在市场失灵或市场不完备的情况。例如,对于一个贫困的文盲来说,即使其收入水平超越了收入贫困线,但其受教育状况也不会发生变化;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她或他为维持生活所需要的收入要比正常人多一些。健康和接受基本教育不仅能使人们更容易摆脱贫困,也有助于他们过上更有价值的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5]。非货币方面的福祉(如教育、医疗等)主要涉及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改善[6]

与此相对应,世界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