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主观福利及贫困状况研究
一 引言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将减少贫困作为衡量各国发展的首要目标。减贫既是各国设计国内减贫政策和社会救助政策要考虑的主要目标,也是对政策绩效进行评估的主要指标。然而,世界上评估贫困的主要指标是基于收入的。基于收入的评估指标,必然导致减贫政策主要针对提高人们的购买力以降低收入贫困发生率[1]。
从减贫与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老年人口的贫困和发展,或者说福利状况,越来越成为中国政府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这是基于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以下基本判断。首先,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无论在劳动力结构上,还是在消费结构上,都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显著的变化。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的福利和贫困状况对全社会福利状况和减贫的影响越来越大。其次,中国的减贫事业已经进入瞄准相对贫困为主的发展阶段。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战略的实施,中国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按照中国的官方贫困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8年底的4007万人[2]。随着国民收入的迅速增长,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突出。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如果加上公共服务获得上的差距,则城乡差距更大。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6》提供的127个国家的情况,基尼系数低于中国的国家只有94个。此外,尽管中国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大幅度减少,但人们对于自己主观福利的自我评价(幸福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