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特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制度瓶颈
特区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证实了高投入经济增长方式的合理性,要素投入在后发地区经济增长,特别是总量扩大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关键。不过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发展环境的变化,特区的TFP增长率不断下降,部分地区的TFP年均增长率甚至是负值,特别是技术效率的提高逐渐遭遇瓶颈,导致技术进步不能很好地作用于经济增长,这就意味着特区经济确实有沦为粗放式增长的危险。可见,任何一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合理性都体现在特定的发展阶段。特区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不可持续,但是并不能简单地将原因归于过度投入。那么,为什么随着特区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特区要素使用的效率却没有相应提高?这就需要从特区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路径上寻找根本原因。
一 特区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形成路径
(一)特区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路径
作为中国最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区域,特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与欧美先行国家的增长模式不同,这体现在特区30多年的经济增长主要并不是由农业部门驱动的(尽管中国经济改革的起点始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主要在于工业推动的新兴工业化战略。工业化特别是制造业的扩张贡献了特区经济增长的绝大部分,来自农业部门的贡献很少,类似的经济增长模式在东亚国家体现得同样明显。
从历史情境的分析视角,后发的特区在经济起步时面临更多的路径选择。先行地区发达的市场为特区率先实施工业驱动战略创造了条件,特区不必再由农业部门缓慢地积累原始资本,这是特区经济迅速起飞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