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休闲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与政策建议
一 引言
从全球范围看,休闲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引领下,休闲产业日渐成为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公众关注和热议的对象。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大会召开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休闲产业作为一种带动性很强的综合产业,必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1]可见,休闲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
从发展实践看,自2008年我国人均GDP水平突破3000美元以后,围绕休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接连出台,休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成为趋势。2008年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更多用于休闲方面,如传媒娱乐、文化娱乐、餐馆酒店、观光旅游等,互联网方面的消费也主要聚焦在娱乐(视频、游戏、音乐、阅读等)、信息(新闻、搜索、学习、地图等)、社交(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等)、电子商务(购物、银行交易、账单支付、旅行预订等)。火热的消费场景,折射的是国内休闲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从研究现实看,尽管近年来有关休闲产业研究的文献日趋增多,但是现有文献较多关注休闲产业中的具体行业,如旅游、文化、体育等,即便是针对休闲产业的研究,又大多聚焦于概念、构成、功能、对策等描述性内容,而围绕休闲产业整体性的研究相对缺乏。这一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