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续表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

2006~2015年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畲族作为中国南方民族,历经一千多年,从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至现代居住区域。南宋以前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始出现“畲民”、“畲人”和“畲客”的专用称谓,1956年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畲族具有本民族语言——畲语,但无本民族文字,习用汉文,颂唱畲歌,与瑶族同源相近。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安徽、湖南7省80多个县(市)域境内,其中90%以上分布于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福建省畲族总人口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主要分布在福州、三明、漳州、宁德、龙岩等地区的11个县市境内;浙江省畲族人口约占全国畲族人口1/4,主要分布在温州、丽水、金华三个地区10多个县域境内。1985年4月22日,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是中国首个且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有“中国畲乡”之称。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畲族人口为70.8651万,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0.623%,列少数民族第19位,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实践探索经验。

一 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民族特色文化遗产的各种表现形式总称,通过口头、实物、场所等文化表现空间而存续。它以非物质为特征,归于民族,源于遗产,质于文化,载于名录。每个民族在长时段、宽领域的发展变迁中,都不可避免地与周边民族、区域发生高频率双向互动,由此最终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