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视域下多语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景观研究——以西江苗寨为例
2016年1月7日,《纽约时报》公布了世界上52个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前三位分别是墨西哥的墨西哥城、法国的波尔多和马耳他,中国仅有贵州和杭州榜上有名。贵州首次入围,名列第44位。可见,贵州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已经受到世界的瞩目和青睐,其巨大的国际市场开发潜力已经得到展现。
贵州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典型多语区域,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国56个民族中有49个民族的同胞在这里栖居,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1%。在文化部颁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中,贵州以63项位居第三(云南79项、新疆69项);就非遗传承人的数量而言,贵州与新疆均以60人并列第三位(西藏68人、云南63人)。在全国县级城市层面,贵州省雷山县则是全国获得国家级非遗最多的县份。自2005年以来,雷山县获得了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非遗项目9项,州级非遗项目5项,县级非遗项目76项。如: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服饰文化、苗族织锦、苗绣、苗族飞歌、苗族鼓藏节、苗年、苗族芦笙舞、苗族铜鼓舞、千户苗寨建筑手工艺等,这些非遗在雷山县的西江苗寨(以下简称西江)随处都可以寻踪觅影。
西江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被中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者认为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领略和研究苗族整个民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的“活化石”。西江苗寨于2011年荣升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