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黔东地区主要少数民族四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含扩展)数量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

黔东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发展关系研究

广义上的黔东地区位于湘、鄂、渝、黔、桂五省(市)交界处的武陵山区,包括现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铜仁市。本文研究区域为狭义上的黔东,仅指素有“黔东门户”之称的铜仁市。它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临湖南,北接重庆,是中原地区连通西南边陲的必经之地。铜仁早在《禹贡》中就被视为荆州荒裔,周时隶属楚,秦置黔中郡,汉改为武陵郡,晋属荆州,隋置沅陵郡,唐初属辰州,后置锦州卢阳县、溪州,宋并入沅州麻阳县,元置铜人长官司,明初先后隶属思州、思南,永乐十一年(1413)设铜仁府,万历二十六年(1598)改为铜仁县,清代沿袭旧治。近代历经变革,于2011年10月22日撤地设市,下辖碧江区、万山区、江口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总面积18003平方公里,总人口427.2万人[1]。境内聚居着苗、侗、羌、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占常住人口的70.45%[2]。各族民众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当一部分已经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黔东地区全力发展旅游产业的背景之下,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但其文化资源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如何在与市场和产业结合中实现自身的保护与传承也需深入研究。

一 黔东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截至2015年1月15日,贵州省政府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黔东地区拥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含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