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非遗保护与利用研究——以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任何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文化结晶,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民族文化最具本真性的体现。随着“文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掀起了一股“民俗热”“非遗热”浪潮,传统非遗的相关问题更是受到了空前的关注,随之而来的则是非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所谓“文化+”,绝不是简单地程式化加减,而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与观点。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部一个多民族共居省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而黔东南民族文化实验保护区中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瑰宝”则更是维护当地民族文化多样性、实现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不竭源泉。新时期,我们如何把握好时代机遇,将这些极富民族魅力的文化资源更好地展现于世人成为时代的命题。本报告以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阐释非遗的文化价值以及社会功能,分析当前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以期探索出新时期当地非遗保护与利用的科学路径,不仅可以为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基本概况
早在1992年的国际旅游年会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就已被列入全球“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十大旅游景区之一。随后又被联合国保护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世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有“世界上最大的民俗博物馆”之称。2013年文化部正式同意设立“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