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地社区小学生传承非遗的研究与服务实践——基于社会工作的视角
地方高校对边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保护,具有重要的社会责任。面对少数民族非遗断代的传承困境与农村社区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后继乏人相矛盾的状况,地方高校该如何运用农村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介入遗产地开展地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社区教育服务,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 服务需求与服务对象
(一)服务需求的评估
地方高校在边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保护中虽具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但遗产地社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哪些困境,有什么服务需求?地方高校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提供什么样的科研服务和教育服务,服务模式的介入应采用什么样的专业视角,服务内容及其方式应如何定位,服务过程中又会面临哪些问题与困难?据调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断代困境,村寨中青壮年外出打工,在时间方面无法兼顾本社区、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学习,致使非遗传承活动难以常态化开展。在此背景之下,边疆少数民族非遗传承的“接力棒”到底由谁来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接?作为一种新的服务途径,可将农村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和方法引入边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传承教育的领域。但地方高校在现有条件下开展遗产地的非遗教育服务,是否具备现实的条件,其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如何?地方高校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科研人员,以主持立项的国家级科研课题为支撑,尝试探索一种科研服务与专业服务互动的遗产地社区传承保护教育实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