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凉山、楚雄、红河、六盘水、毕节州(市)级彝族非遗项目统计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

2006~2015年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报告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中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民族之一,拥有自己的语言和发展完善的文字系统。根据《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彝文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活动在北盘江流域、金沙江中下游、乌江流域称之为“武僰”的庞大族群,为早期的彝族先民。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彝族人口总数为871.4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65%,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18%,[1]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排第六位,主要集中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另有少量分布在境外,如越南、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等国家,境外彝族人口近三万。彝族分布的特点为大散居、小聚居,其中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市及六盘水市等地区彝族分布最为密集,从散居结构来看,四省区中共下设有彝族自治县19个。据数据显示,川、滇、黔、桂四省区中云南省的彝族人口最多,占总量的60%以上,其他按次序分别为四川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内部支系繁多、族称各异,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彝族人民创造了形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了解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理解与认识我国非遗的一把钥匙,同时可以为保护和发展非遗提供实践及探索经验。

一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历了民俗(folklore)、非物质遗产(non-physical heritage)、民间创作(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