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5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在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积存下,我国各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这些文化遗产蕴含着我国少数民族特有的、以身体活动为表征的思维方式、精神情感、心理特征、价值观和丰富的想象力。它既是民族历史的见证,也具有弥足珍贵性。然而,在现代文明和西方现代体育的强势冲击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的生存环境和传承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活动日渐式微、濒临消亡。从2005年起,国家开始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开始被纳入国家保护体系。
一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保护在国家和地方的重视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成就。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国家级、省市县级保护名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的体育、文化、艺术、娱乐、观赏等多方面的价值得到了一定的挖掘,非遗项目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与了解,这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基本情况
1.国家级非遗名录归属日益明晰
2006~2015年,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四批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和三批464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在2014年公布的第四批非遗名录中将过去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