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表6 2025~2050年我国CCUS碳利用与封存潜力  | 
出版时间: 2023年12月

CCUS技术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一 CCUS技术介绍

CCUS技术是指将二氧化碳从排放源(工业过程、能源利用等)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或封存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按流程分为碳捕集、碳运输、碳利用与碳封存等环节。

碳捕集技术根据碳捕集与燃烧过程先后顺序可分为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和富氧燃烧捕集等,技术比较如表1所示。碳运输技术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分为罐车运输、船舶运输和管道运输,技术比较如表2所示。碳利用技术根据工程技术手段的不同,可分为地质利用、化工利用和生物利用等,技术比较如表3所示。碳封存技术主要包括地质封存、海洋封存和矿石碳化封存等,技术比较如表4所示。

表1 碳捕集技术比较
技术名称 适用范围 优点 缺点 成本(元/吨) 技术阶段
燃烧前捕集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电厂 气体压力大、二氧化碳浓度高,碳捕集容易,能耗、投资相对于燃烧后捕集低 只能与IGCC电厂匹配,且投资成本高、可靠性有待提高 250~430 研究
燃烧后捕集 火电厂 与现有电厂匹配性好 烟气压力小、体积大、二氧化碳浓度低、氮气含量大,捕集系统庞大,投资和能耗均较大 300~450 研究和中小规模示范
富氧燃烧捕集 火电厂 产生二氧化碳浓度高 氧气提纯能耗大、投资高 300~400 研究和小规模示范
资料来源:陆诗建编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中国石化出版社,2020。

表1 碳捕集技术比较

表2 碳运输技术比较
技术名称 适用范围 优点 缺点 成本[元/(吨·千米)] 技术阶段
罐车运输 公路运输 运输量小、非连续性运输 运输方式灵活、投资少、风险低 运输量小,单位运输成本高;远距离运输安全性差;泄漏量较大,存在环境污染 0.9~1.4 技术成熟
铁路运输 较大规模、长距离,且管道运输还未建成时 运输量较大、运输距离远、可靠性较高 单位运输成本高;受现存铁路设施影响,地域限制大;沿线需要装卸、临时存储设备,必要时需要铺设专用铁路,增加运输费用 0.9~1.4 技术成熟
船舶运输 较大规模、长距离,适于海上封存、河网密集和近海碳捕集中心的初步开发 运输量大、运输方式灵活、中小规模与远距离的运输成本低 连续性差;仅适用于内河与海洋运输;运输中间环节多,交付成本增加;大规模近距离运输时,经济性较差;要求低温液化甚至固态化运输 0.3~0.5 技术成熟(内陆船舶)
管道运输 大规模、长距离(通常大于1000千米),负荷稳定、定向输送 连续性强、受外界影响小、可靠性高、运输量大、泄漏量极少,对环境污染小 运输灵活性差;投资大、运行成本高;过程中需要控制压力和温度,防止因相变致运输瘫痪 小于1.0(陆地管道)1.4~1.7(海底管道) 陆地管道处于项目设计阶段;海底管道处于概念研究阶段
资料来源:《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路线图(2019)》等。

表2 碳运输技术比较

表3 碳利用技术比较
技术名称 利用二氧化碳规模(万吨/年) 发展阶段
地质利用 二氧化碳强化石油开采(CO2-EOR) 约20 示范项目
铀矿地浸开采技术 商业应用初期
化工利用 合成能源燃料 约10 示范
合成高附加值化学品 约10 中试
生物利用 转化生产生物肥料技术 约5 研发或小规模示范
气肥利用技术 约1 研发或小规模示范
资料来源:《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

表3 碳利用技术比较

表4 碳封存技术比较
技术名称 具体措施 优势
地质封存 深部咸水层封存 二氧化碳注入深部咸水层 潜力大
枯竭油气田封存 二氧化碳驱动原油 提高原油产出率
深部不可采煤层封存 二氧化碳注入煤层 驱替甲烷,煤气层利用
海洋封存 二氧化碳输送到深海 潜力大
矿石碳化封存 碳化反应吸收二氧化碳 废料二次利用

表4 碳封存技术比较

二 国内外CCUS技术示范应用情况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CCUS技术发展逐渐重视,技术成熟度快速提高,一系列示范项目落地运行,呈现新技术不断涌现、效率持续提高、能耗成本逐步降低的发展态势。

(一)总体情况

全球CCUS技术进入产业集群快速发展阶段。2022年,全球新增CCUS项目开发计划140余项,累计捕捉、封存能力同比分别提升30%、80%;专用二氧化碳封存容量年度增量再创新高,达到2.1亿吨左右。其中,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在CCUS项目开发方面居于全球领先地位;欧洲、中东和东南亚的7个国家在2022年宣布CCUS项目开发计划,全球CCUS项目部署国累计数量增至45个。[1]

我国CCUS技术示范工程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底前,国内已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