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平台非遗类头部KOL账号的内容研究——以小红书为例
一 问题的提出
有效传播对非遗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定义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1]《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2022年修订版)第105条指出“支持媒体推广活动,并运用各种传媒形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10~115条对“传播和媒体”给出了详细的解读,指出“媒体和传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有:提高大众对非遗表现与表达的多样性认识;提高非遗的可见度;促进非遗信息的共享等。[2]201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指出,“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3]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出,“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鼓励新闻媒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专栏等,支持加强相关题材纪录片创作,办好有关优秀节目,鼓励各类新媒体平台做好相关传播工作。”[4]可见,利用媒体推动我国丰富的非遗有效传播具有充分的政策法规依据与指引。
非遗的主导传播媒介在我国经历了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变。以报纸和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在非遗早期传播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传统媒体工作者以其专业性、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