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遗址类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研究与思考——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例
一 概述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及《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要求,监测是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缔约国必须建立的保护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建设旨在通过建立衡量遗产保护管理状况的指标体系,定期采集、研究、分析监测数据,评估遗产保护管理状况,从而指导保护管理机构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实现有效控制、防范、消除各类风险,提升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更好地保护遗产价值及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依据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2],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共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类遗产9项,其中典型的土遗址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殷墟、元上都遗址、良渚古城遗址、“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部分的遗产组成部分等。
土遗址类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时代较早、遗址本身分布范围较广、抵御灾害能力较弱、保护难度较大等特点,这样就给遗产监测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土遗址类遗产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不论是人力资源和制度规范系统建设,还是工程技术系统建设,都应以遗产价值为根本,从实际保护管理需求出发,建设符合遗产地自身特点的监测预警体系。本报告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我国土遗址类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思路和方法,并总结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二 良渚古城遗址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天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