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变化趋势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提高生活垃圾处理现代化水平促进绿色北京和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

一 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历史与现状

北京的生活垃圾处理,经历了从露天堆放、找坑填埋到卫生填埋为主、焚烧和堆肥为辅的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的生活垃圾都是由环卫工人运出城,利用自然形成的坑塘或挖沙取土坑填埋,一时找不到允许倾倒的坑塘就把垃圾先堆在郊区。20世纪80年代初,航空遥感资料显示,在北京三环路、四环路之间,50立方米以上的垃圾山有4500多座,占地超过7000亩,小的垃圾堆则数不胜数,已形成环状,包围着城区。为了解决生活垃圾转运并为垃圾消纳设置必要的场地,1982年6月15日,市政府第24次会议决定拨款440万元,在近郊区建设8个垃圾转运站,在远郊区建设7个垃圾堆放场,形成了当时环卫规划垃圾处理设施的“七场八站”。从此北京环境卫生有了自己的堆放场和转运站,为今后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奠定了基础。那时,偌大的北京仍无一座符合卫生标准的垃圾处理设施。至于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不到5%,大量未经处理的垃圾只能裸堆到郊区,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境况。

北京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方式,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基本上是沿承旧章。清洁工人用人力车沿街“摇铃取土”,或者从楼房垃圾道掏垃圾,再送到市内就近的待运站,然后由马车或汽车运往城外。投放垃圾的“地撮儿”遍布大街小巷,垃圾“晴天随风刮,雨天四处流”,对环境卫生影响很大。20世纪70年代,北京开始了垃圾收集密闭化进程。1975年,北京街头出现了第一批绿色垃圾桶。1984年,全市城区基本实现了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