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北京市垃圾的产生量增长迅速,生活垃圾的处理与消纳已成为困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2009年初北京的“两会”上,朝阳团、通州团以及283人次代表联名,提出16件加强垃圾处理工作方面的议案,数十名政协委员也提出了同样问题的提案。社会公众对垃圾处理问题也十分关注,自2006年以来,高安屯、六里屯、阿苏卫等三大垃圾处理场都遭遇市民抗议。假定垃圾产生量增速保持不变,到2015年北京现有垃圾填埋场将全部填满[1]。如果政府不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北京可能很快面临严重的“垃圾危机”。
对于如何解决垃圾问题,当前争论的焦点是处理方式,即是否选择焚烧处理。一种意见认为,北京的土地资源稀缺,主张通过焚烧处理、焚烧发电、热电联产,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另一种意见从健康和安全角度出发,强调焚烧产生的“二
二 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北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80年代中期以前,整个北京市的垃圾处理实际状况还处于最原始的方式,即垃圾任意填坑或堆放;1985~1995年,人们更多地注重无害化的思想,垃圾处理是以发展卫生填埋为主、少量堆肥为辅的处理方式;1995年以来,对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的认识逐渐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