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生态修复应以自然力为主
一 地质灾害与生态演替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属构造地震,这次地震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据新华社消息,地震导致6.918万人遇难,3.74万人受伤,1.18万人失踪,累计受灾人数4550.9万人。建筑方面,倒塌房屋超过1600万间,其中大部分为民房。汶川大地震后,由于岩石大面积松动,土壤圈与岩石圈部分脱离,造成自然山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植被失去了附着基础,自然生态系统遭受损坏。和家园重建一样,震后生态修复也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任务。[1]
地震俗称地动,是地壳急骤颤动的自然现象。[2]地震学家依据引起地壳震动的原因不同,将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地震,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种可怕的“天灾”,许多人一提到它就“谈虎色变”。地震造成的危害多种多样,包括断层滑移、地面摇动、海啸、建筑受损、火灾等。1906年,美国旧金山发生的地震在美国历史上可列为最大的灾难之一,那次地震诱发的火灾持续了三天。地震造成的其他危害包括有毒化学物品泄漏和物体如树枝、瓦砾和玻璃坠落等;另外,地震可能引起污水管道破裂,污水可渗漏到自来水中。饮用这种污染了的水会引起霍乱、伤寒、痢疾和其他严重疾病。地震之后,电力、通信和交通遭到破坏会给救援队和救护车辆带来阻碍,使伤亡人员增加。
在自然界,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存在两大系列:即旱生演替系列和水生演替系列。两者均在根本没有土壤的前提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逐步形成土壤,并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