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城市规模与贫困发生率(2004年8月)
出版时间: 2005年08月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贫困与社会保障

“……一个早晨,天气非常寒冷,70多名来自东北的矿工跪在劳动主管部门的门口,要求政府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他们因工龄早期被买断,生活陷入困境,连家里的暖气费也缴不起。矿工们在零下10多度的屋子里冻得实在熬不下去,便来求助劳动部门。”

——郑斯林,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部长[1]

贫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现象,也是经济增长、社会分配的结果。第二章已经观察到资源型城市作为一个群体,经济增长速度低于非资源城市,那些进入枯竭期的城市有更低的增长速度;第三章则看到,资源型城市的失业率更高,劳动参与率更低。从这些信息中不难推断,资源型城市一定会因此出现更严重的贫困现象。本章从不同类型城市的收入水平、领取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状况来分析贫困发生状况及其差异。

第一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收入水平及其变化

一 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城市收入对比

为了对贫困现象有个准确的把握,我们先观察资源型城市的收入状况,不同城市的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反映了区域经济差距。由于资源型城市作为一个群体比非资源城市的经济增长更低,那么,可以预期这里的收入水平也会更低。表5-1显示了1990年以来部分年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变化状况。

表5-1 1990年以来两类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变化

从各个省份公布的本省城市可支配收入状况看,自从1990年以来,资源型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一直低于非资源城市,但是,这个差距逐渐拉大了。1990~1996年期间,两类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都呈现稳步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