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投资率和高储蓄率分析
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的高投资现象一直为人所诟病。自1978年以来,反映经济中投资水平的指标——资本形成率(GDP使用中投资所占的份额)一直处于40%左右的高水平,而且,与1978年的38%强相比,2004年已经达到近44%。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及其波动显然同投资率的水平及其波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图1可以看到,不仅在20世纪80年代GDP增长率与投资率亦步亦趋,而且,在90年代的经济周期中,两者的关系还明显加强了。从2001年开始的本轮经济波动中,投资增长率上升乃至投资率的高启更是受到广泛关注。
图1 中国GDP增长率(左纵轴)和投资率(右纵轴)
应当说,经济的局部过热归咎于投资的过快增长。因此,通过压缩某一时段、某一地区和某一行业的投资来控制物价并稳定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正途。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短时期内希冀用国内需求的另一个主要构成——消费来替代投资的重要地位似乎难以做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历告诉我们,在中国国内需求的两大主要构成因素中,消费需求相对稳定,其占GDP的比重自1978年以来甚至呈现出缓慢下降的态势。对于低消费率和高投资率现象,尽管理论界始终没有停止过讨论,并开过多种“药方”,宏观调控当局也始终没有放弃控制投资率和提高消费率的努力,但是,消费相对减少和投资相对上升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种状况表明,对于长期存在的高投资问题,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由各种不合理因素导致的“过热”,而是要探讨其之所以长期存在的经济机制。
一 中国经济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