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互动性影响
一 问题的提出
从根本上看,探究我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动因,确定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素,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策略,最终为促进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所有社会科学研究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西方的学术界,货币资本、物质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先后被视为一个国家或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而资本从实体性概念普遍过渡到非物质性概念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heodor Schukz)和贝克(Gary Becker)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初始概念,把“人力资本”引入经济学分析之中,认为社会拥有的受过教育和训练的健康工人决定了古典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这样就可以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按照这种观点,人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一方面不间断地把大量的资源投入生产,制造各种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另一方面以各种形式来发展和提高人的智力、体力与道德素质等,以期形成更高的生产能力。这一论点把人的生产能力的形成机制与物质资本等同,提倡将人力视为一种内含于人自身的资本——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
然而人们发现,由于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使得人力资本很难像其他物质资本一样完全在静态下以货币加以量化,人力资本价值高低需要在动态(即人力资本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对其绩效的评价加以确定。作为一种内化于行动者本人身体内的知识和能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