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情况
一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在自己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如: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的无保障,等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农民工流动行为的背后,暗含着留守儿童赖以生存、生活和成长之环境的剧烈变动。这种变动究竟给留守儿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儿童权誉受到了严重的侵害。不仅如此,由于家庭教育很大缺陷的存在、健康和安全难以得到保证,有的留守儿童从小就染上了诸多不良的社会习气,有的则因心理长期压抑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或性格的扭曲,部分还甚至于成为了一系列让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的主谋者或被害人[1][2]。这也就是近一年来才被提到人们关注点上的“留守儿童问题”。
目前,我国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国内部分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学习方面带来的影响进行了不同角度和程度的考察。但人们目前对留守儿童问题的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