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饭店的转型与变革
一 国有饭店市场化进程综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没收、公私合营、新建等途径,完成了国有饭店业资产的初步构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国有饭店就断断续续地开始了市场化运作的探索。这种探索是从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从经营权的转移与下放开始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进程则以20世纪70年代末期入境旅游拉动起来的旅游产业化为背景的。
国有饭店市场化进程的第一阶段是外资进入为标志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典型事件是,美籍华人建筑师陈宣远先生于1979年4月21日在北京与国旅总社签订关于合作建造建国饭店的协议。此后香港环球航运(兆龙,1980)、香港新益和(丽都,1981)等一大批境外资金陆续进入中国饭店市场。正是由于这一时期大量外资的进入,国内高档饭店市场打破过去由国有资产一统天下的局面,促进饭店更多地考虑经济利益目标的问题。而饭店对经营过程中的利润目标的考虑则是饭店企业化和市场化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
第二阶段是微观运作主体的经济利益凸现。1979年8月6日,国务院批转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关于改变全国高级饭店管理体制的建议》,可以作为其制度创新的开始。它从体制上触动了管理者和职工的心态:今后必须面向市场而不面向政府寻求生存与发展,从而导致了经济利益在接待型饭店运作主体的目标函数中不断得以凸现。
第三阶段是国有饭店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1984年7月24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旅游局《关于推广北京建国饭店经营管理方法有关事项的请示》。其历史意义在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