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领域宏观调控形势分析
2004年北京金融领域的中心话题是宏观调控。为了全面认识这次调控的意义和内涵,本文试图就这次调控的背景,调控产生的效果,调控出现的现象,治标与治本等问题做一简要分析。
一 调控背景回顾
本次宏观调控是在如下背景下展开的。
在贷款方面,2002年7月至2003年10月,全国贷款规模膨胀速度开始逐月一路攀升,从15%以下跃升至35%,贷款规模月增速创下1996年以来的新高,致使贷款规模仅在2003上半年就增加1.9万亿元,相当于2002年全年的水平。
在投资方面,2002年全国投资的增长率是21.5%,2003年仅上半年就提高至31.1%,到2004年头两个月其增长率更进一步提高至53%。投资的大幅扩张使其在GDP中的比重明显提高,2002年比重是42.2%,2003年比重是43.3%,而1993年全国经济过热时,其比重不过是37.7%。
与全国贷款、投资规模快速增长相比,北京此时贷款规模的增长速度虽然还算平稳,如自2002年7月至2003年10月间,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25%上下,并在2003年6月先于全国开始出现回落,但是,就这一期间的平均增速而言,北京与全国的增长水平大体相同。在投资规模的增长上,北京的步伐与全国一致,呈现同样快速的趋势,如2003年前10个月,增长速度由最初的3.7%很快上升至21.3%,投资在GDP中的比重由年初的24.5%很快上升至54.5%。
所以,与全国一样,北京经济运行也出现了局部过热的特征,故此,北京市政府也根据中央的宏观调控部署,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专项举措,如组织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清查,开展了开发区的清理整顿,进行了土地市场整治、土地利用和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