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调查对象家庭户规模分布
出版时间: 2005年03月

京郊失地妇女现状及发展对策浅析

引言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要素和推动力量。现代化社会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城乡联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社会。北京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现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是城市建设和市区部分产业逐步向近郊农村扩展和转移;二是国际资本在京郊建立开发区租用农业用地;三是京郊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占用农业用地,使大量农业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随着城市化的拓展,市区建设面积由1979年的339.4平方公里增加到1999年的490平方公里,卫星城建设面积从1990年代初的157平方公里增加到2000年的202平方公里,郊区建制镇数量由1988年的48个增加到2000年的142个。城市化进程带动了郊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在城市化过程中部分农民失去土地,重新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很大关注。王岐山市长在2004年两会期间多次表示在北京的城市化进程中,要更加关注失地农民的利益,绝不允许他们变得无业、无地、又无社会保障。在农村,相对于男劳动力而言,女劳动力仍然是弱势群体,而失地妇女更是弱中之弱,失地妇女向非农转移的难度更大。那么,在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妇女群体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她们的生活、再就业等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有关单位向失地妇女提供了哪些具体帮助?妇女前景如何?以往对比知之甚少。为了更好地了解京郊失地妇女的现状特征、失地成因、存在问题以及再就业心态等,提出解决失地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