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既得到全面的发展,也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
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包括了对中国自然资源国情的重新认识,对公平与效率辩证关系的处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努力,以及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若干方面的理论演进和政策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特定发展时期出现的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任务,也是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深层矛盾的解决所提出的正确思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连续26年平均以两位数的增长率扩大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这在人类经济史上是罕见的。按照这样的标准,中国在过去超过1/4世纪的时间里的增长表现,被称作“中国奇迹”是当之无愧的。特别是在这样的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传统的经济结构得到提升,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及全世界,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民极大地提高了生活水平。
问题在于这样的经济增长势头需要维持下去,才可以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这个宏伟而长期的目标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而所有的挑战大都来自于发展是不是科学的。因此,我们需要回答什么是不科学的发展,或者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
从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党中央、国务院用“五个统筹”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