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类媒体在科学议题不同时期负面信息倾向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对四类媒体在地震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雪灾、资源与环境议题中的负面信息倾向进行分阶段分析,试图从一个侧面来深入分析四类媒体在科学议题呈现中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一 地震事件不同阶段四类媒体负面信息倾向的差异分析
对地震事件的阶段划定是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作为第一天,其后每7天为1周,监测四类媒体在不同阶段负面信息的比例。
四类媒体关于地震事件负面信息的总体趋势是,震后第一周负面信息占全部八周的比例最高(28.80%),第二周至第五周呈波浪式起伏,其中在第三周(16.50%)和第五周(19.80%)形成两个波峰。第六周至第八周占全部八周负面信息的比例递减(见图1)。
图1 地震事件中四类媒体负面信息的不同阶段分析
(一)传统媒体在地震事件中的负面报道很少
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仅在震后第二周和第六周的个别报道中有一些负面信息,主要是关于群众针对救灾物资发放的投诉。[1]
新闻专业取向媒体上的负面信息仅出现在震后第三周和第八周的个别报道中。《南方周末》于2008年5月29日刊载了文章《追捧打杀 震后“捐款门”始末》,针对网民对捐款较少的企业进行言辞激烈的攻击这一现象,发表了评论。该文章认为出现在“铁公鸡”排行榜上的跨国企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远远不够,由此造成了捐款事件上中国和西方价值观的冲突。[2]
(二)公众论坛的前期负面信息与地震直接相关,中后期负面信息扩展到争议人物和道德领域
公众论坛在地震事件中的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