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中的科学呈现
“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
——毛泽东
“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
——邓小平
“科学是无尽的前沿;当合理地滋育它时,科学还是无尽的资源。”
——万尼沃·布什
一 意识形态的理论溯源
意识形态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就曾写道:“没有一种意识形态的概念获得该领域理论家们的普遍认同……有多少意识形态理论家,就有多少种意识形态理论”。[1]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罗伯特·普特南也曾指出:“对任何一位社会科学的追随者来说,浸泡在‘意识形态’这一冰冷而混浊的文献之水里,都是一次触目惊心、令人失望的经历。在社会科学的众多概念中,很少有概念像它这样激发了堆积如山的评论,却促成了如此微量的知识积累。”[2]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尽力梳理出一条大致清晰的意识形态的概念流变史。
(一)早期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的理论困境
一般认为,现代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雏形,可以追溯到培根的“假象说”(-idols)。[3]我们知道,“意识形态”对应的英文单词是Ideology。从词根上讲,它可追溯到培根使用的拉丁文“Idola”。在培根笔下,该词指与他所推崇的科学相对的幻象、假象、偏见等。培根认为,由于人性本身的假象和错误概念劫持了其理解力,困扰着人的心灵,人类才无法达到科学真理的殿堂。他列出了四种“困扰人们心灵的假象”:一是“种族假象”,它受到一般人性或意志和各种情绪的浸淫而产生;二是“洞穴假象”,由于每个人所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