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1995年以来相关成果数量分布图
出版时间: 2014年09月

妇女/社会性别学的学科制度与建制建设

西方女性学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相较之下,中国女性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也已历经30余个春秋。西方女性学作为风云激荡的第二波女权运动的延伸,立足于大学讲堂;中国女性学于改革开放之初,在回应社会变革中的性别问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由此出发,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中国女性学学科建设的进程进行梳理。

一 背景、研究问题与基本概念

时至今日,中国的女性学如何发展,目标是什么?对此,最关键的问题是女性学要不要名正言顺地在高等教育体制中安身立命。这一问题不仅取决于女性学的自我选择,而且取决于高等教育体制“准入”与否。高等教育的入门证使女性学应以学科的身份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女性学已经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地进入高等教育体系了,但要独立于学科之林,仍然需要经过依据传统学科标准的身份检验。这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来自主流学科的质询——女性学到底是不是一个学科?对学科进行检验的标尺首先是学科范式,即是否有“学术共同体”所认同的、明确的、不可取代的研究对象、基本理论(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也就是女性学作为一个学科的依据是什么、学术界域如何划定等问题。

其实,这种检验不仅是学理上的思辨,也是女性学发展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95世妇会之后,一些学科已经基本接受了女性学的基本分析范畴——社会性别(Gender),继而产生的问题是女性学的看家本领是否只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