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评价机制 促进人才发展——以天津市为例的考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传统财税体制逐步向现代财政制度转型,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不断增强。然而,相对于财政收入机制的渐趋成熟,财政支出管理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财政管理正在从以收入管理为重点向以支出管理为重点转型。[1]近年来,随着财政收支规模的逐年扩大,财政支出管理滞后的弊端逐渐显现,成为制约财政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0世纪中后期以来,源自于发达经济体的“公共管理革命”,其所倡导的建设“高绩效政府”的现代公共治理理念,已然日益深入人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各级财政实力不断壮大,财政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逐步形成了覆盖预算编制和执行各个环节的全新管理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03年起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结合实际,开始探索和研究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工作。[2]
然而,目前我国财政支出效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就教育和人才投入领域而言,财政教育支出已具备相当规模,2012年达到21165亿元,占GDP的比重是4.08%,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达16.84%。财政教育支出增速很快,2007~2012年,年均增长24.34%,高于同期GDP增速(14.33%)和国家财政支出增速(20.35%)。因此,需要适时建立并完善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引入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有效避免教育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