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霾事件中850百帕假相当位温场和对流层低层700百帕与地面θse的差值(阴影)(a)事件A;(b)事件B;(c)事件C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中国霾污染的气候监测及其形成机理分析

一 引言

霾是自然界的一种天气现象,是气溶胶和光化学烟雾的混合物。一般公众感到的雾霾天气过程是一种重要的气象灾害,大都是霾和雾同时存在,其发生和演变离不开适合的气象条件[1][2]。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规定的灰霾(霾)是指大量极细微的颗粒物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3]。极细微颗粒物是指干气溶胶粒子,主要来自自然界以及人类活动排放。霾能使远处光亮的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气象行业标准中对霾的技术性判识条件为:当能见度小于10千米,在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其他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判识为霾[4]。在一定气象条件下,霾和雾随着相对湿度的变化有时会相互转化。霾的厚度可达1~3千米,且其日变化不明显。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10-3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为1~ 2微米。霾污染发生时,细粒子浓度增加,能见度下降显著,空气质量恶化。细粒子可通过呼吸道直接吸入肺部,并进入血液循环,对人体构成严重危害[5]。近年来,我国中东部霾出现的频数大幅增大,尤其是2013年1月京津冀地区持续遭遇雾霾笼罩,敲响了治理大气污染环境的警钟。由于形成霾天气的气溶胶组成非常复杂,霾引发的环境效应问题和气溶胶辐射强迫引发的气候效应问题引起科学界、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而成为热门话题[6]

中国霾观测/监测业务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而2002年5月气溶胶研究第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