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
远在公元前202年开始的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洛阳、长安为起点,经过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丝绸之路,建立起了中国和欧洲贸易的通道。唐、宋时期以中国西南地区为起点,经南亚、中亚、西亚,最后同样到达欧洲的茶马古道也淡然地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中欧贸易的源远流长。
公元172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决定派出两艘商船到中国购买茶叶,次年12月崭新的科斯霍恩号率先起航,而另一艘新船布朗号因港口结冰而未能起锚,1729年8月科斯霍恩号到达了中国广州港。1730年7月13日返回了德赛尔港。
科斯霍恩号的航行,改变了中国和欧洲海上贸易的模式,实现了从中转贸易到直接贸易的巨大转变。随后,中国和欧洲的直接贸易在东印度公司的带动下快速发展起来。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欧洲人,似乎都没有意识到300~400年后欧洲会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就像海上贸易取代陆上贸易一样,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更加自由的贸易使得中欧经贸关系经历了历史性的发展高潮。自2008年以来,欧盟已经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同时也是中国第三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
正当远隔万水千山的中欧两个经济体彼此呼应之时,欧洲的债务危机突如其来。中欧经贸关系经历了从历史性的高点回落的现实,而且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化,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的欧洲的负面外溢效应更加凸显,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冲击已经从单纯的经贸领域向更加广泛的金融经济稳定演进。
2010年以来,欧债危机集中爆发于希腊,其后不断蔓延并愈演愈烈,希腊、爱尔